新闻中心

 

故居典故

当前位置:首页 > 故居文化 > 故居典故

【阅微草堂】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文:纪清远)

 

 

 

图片为新疆纪念纪晓岚修建的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岚园
 

 

岚园纪晓岚塑像

 

纪晓岚公因“瞻顾亲情”泄密获罪而被谪戌新疆,是他宦海生涯中遭受的一次大的人生挫折。历时近半年的艰苦跋涉,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到达乌鲁木齐。晓岚公博雅淹通,自称无数十日离笔砚。在新疆生活两年多,写了160首诗。关于诗,他主张“诗本性情者也,人生而有志,志发而为言,言出而成歌咏,协乎声律。其大者和其声以呜国家之盛,次而足抒愤写怀。”《纪文达公遗集.冰瓯草序》尽管他一生留下千余首诗篇,然而乌鲁木齐杂诗与他的其它诗不同,由于地处西域边陲,使他的创作视野转向了满腔热情地讴歌记叙祖国辽阔壮丽的边疆自然风光及当地下层社会风情。从他写的乌鲁木齐杂诗中不仅未见到他因充军发配的遭遇而显得沮丧抑郁愁苦,反而却有盎然洒脱之趣。纪诗还有大量运用典故的特点,正如蔡元培所说:“纪晓岚氏博极群书,虽无意为文,而字字皆有来历,不为证明,读者或不免失其真意。”因此找出诗句典故,特别是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具体事件中,就容易理解其诗意。以下掇乌鲁木齐杂诗若干首,以飨读者。

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
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
 
这是一幅表现西域军屯农耕的图景。从乌鲁木齐到晶河(今精河县)屯营相连,田陇成片葱郁,好似织锦错落一样。用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从内地往新疆运粮的艰难。军队屯田带来了边疆丰收,从此免去从内地转运粮食之劳苦。
 
断壁苔花十里长,至今形势控西羌。
北庭故谍人犹识,赖有残碑记大唐。
 
断壁苔花是长满苔藓的断壁残垣,此处指距吉木萨东北二十里唐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城残垣。《阅微草堂笔记》(三)第六十八则:“特纳格尔为唐金满县地,尚有残碑。吉木萨有唐北庭都护府故城,则李卫公所筑也。”本诗记载了晓岚公对唐北庭都护府遗址的详细考证。谍:指城墙中如同齿状的矮墙。
 
云满西山雨便来,田家占候不须猜。
向来只怪东峰顶,晓日明霞一片开。
 
田家占候指农民预测天气。东顶峰指今乌鲁木齐城东博格达峰。是天山最高峰。峰下有天池蒸发水气,日光照耀常出现彩霞。描绘了乌鲁木齐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这都是作者亲临其境细心观察的结果。
 
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
腊雪清晨题牍背,红丝砚水不曾凝。
 
作者形容此地“向来气候极寒,数载以来,渐同内地,人气盛也。”太古冰指久远的寒冰。司马光有诗“下有万仞壑,含蓄太古冰。”从此诗脱化而来。写乌鲁木齐人气旺盛似乎也带来了气候的变化。题牍背是指在公文背面签字。
 
山田龙口引泉浇,泉水惟凭积雪消。
头白蕃王年八十,不知春雨长禾苗。
 
诗中记叙了那个地方一年中很少下雨,农田都靠积雪融消的山泉灌溉。即使八十岁的人都不知道雨水浇灌禾苗的事情。诗中提到的蕃王是指西域农夫。这首诗歌充满了异地风情。
 
南北封疆画界匀,云根两面翠嶙峋。
中间岩壑无人迹,合付山灵作守臣。
 
晓岚公说:山北属乌鲁木齐,山南属回部。山中袤延深邃,旧无分界之处。描述了天山山谷奇险幽深,渺无人迹,诗中寄托由山神来守护。
 
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哥。
谁将红豆传新拍,记取摩诃兜勒歌。
 
记述了从内地来的商客在山南吐鲁番学会当地歌舞,把古老的情歌用当地新曲调唱出来的情节。鸯哥:土鲁番呼歌女为鸯哥。红豆:出自唐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摩诃兜勒:泛指少数民族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纪文达公过去为应试而作的那些试帖诗、馆课诗,恭和诗、呈进诗,没有摆脱格律虽然工整但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状况。我读了若干首他的《南行杂咏》,多抒发个人情怀和赞美自然之境。而《乌鲁木齐杂诗》则如前所述把创作着眼点放在了辽阔的边疆大地和社会底层人物上,像普通的农夫、士兵、商人等。当时正值国力强盛,为承继统一基业,新疆百业待兴,他生动记述,热情讴歌过去的荒僻边陲已成为“耕凿弦诵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并归结为是一统之极盛。通过“追述风土,兼叙旧游”抒发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激情。在后来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九十余则有关乌鲁木齐的故事。
 
两年多后从边檄得悉赦还京师,五十岁参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纪晓岚故居 版权所有 电话 :(8610)68870866 电子邮件:admin@jxl.org.cn

京ICP备14016423号-1